新闻中心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及应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及应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是一种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来获得高分辨率微观形貌图像的仪器。其分辨率可达纳米级(通常1-20 nm),远高于光学显微镜。以下是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核心要点:

  工作原理
  电子束生成

  电子枪(钨丝、六硼化镧或场发射)发射高能电子束(通常0.1-30 keV)。

  电磁透镜聚焦电子束至极细的探针(直径可小至1 nm)。

  扫描与相互作用

  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与样品原子相互作用,产生多种信号:

  二次电子(SE):反映表面形貌(主要成像信号)。

  背散射电子(BSE):反映成分差异(原子序数 contrast)。

  X射线:用于能谱分析(EDS)确定元素组成。

  信号检测与成像

  探测器收集二次电子或背散射电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生成高分辨率图像。

  应用领域
  材料科学

  观察金属、陶瓷、高分子等材料的微观结构、断口分析。

  生物学

  研究细胞、**、昆虫等生物样品(需临界点干燥等特殊制样)。

  纳米技术

  表征纳米颗粒、碳纳米管、二维材料等。

  半导体工业

  检测芯片电路、缺陷分析。

  地质学

  分析矿物成分和微观形貌。